1国务院暂停绿卡发放 这类人受影响
2移民局扩权:可携枪、可逮捕、可快速遣返!绿卡与签证审查或更严苛
3民主党新提案:无证移民若满足这些条件,或可申请绿卡
4毕业即失业!美国2025届毕业生正遭遇最冷酷就业市场
5买房仍然是积累财富的最佳方式吗?
6美国公布8月就业报告 失业率升至4.3%
750年前持绿卡进入美国 男子遭ICE拘留近一个月
8如果赢了$17亿强力球头奖 将扣除多少税款?
9意大利传奇设计师乔治·阿玛尼离世,享年91岁
10强力球$14亿大奖无人中!周六或攀升至$17亿
找人,中国至悉尼海运,如何操作,愿意支付报酬!!!,英雄联盟,时效稳定有保障,钟点工,需要,重金寻人,求助信息,美食分享,护目镜,防护目,悉尼回上海,悉尼月嫂,移民分析,寻人启示,寻人启事,求地址,悉尼有物品发国内,求助!~,怎样可以申请免税?,求助!!!!!!,淘宝转运,双清到门,寻找好商品,充值 游戏,导游,或厂房!,诚需仓库
|
张延钟老人的后人 - 来自远方故乡人民的呼唤
发布于: 2018/06/08 1:39 pm 更新于: 2019/04/12, 9:30 am
来自远方故乡人民的呼唤 云龙村人民 2018年5月20日 在中国浙江省宁波市的云龙村,人们经常谈论的是曾经为云龙村公益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张延钟”老人。 张延钟,云龙村人。自幼天资聪颖,思想敏捷,勤奋努力。1900年就自己在上海开办恒昌祥机器造船厂。机器修造技术精益求精,工艺质量从不凑合,在市场中信誉日增。有一天委托英国人建造的新轮船“新宁绍号”要开始第一次远航,所有船票已经被抢购一空,就在即将驶离码头时,轮船主机突然发生故障,英国厂商置之不理。航运公司上上下下一片混乱。这时张延钟挺身而出,亲自带领师傅上船连夜检修,发现由于主机轴承油槽开启位置错误,造成主机故障,经过一夜奋战,排除了故障,保证“新宁绍”轮船迎着朝阳顺利启航。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让张延钟老人忘记云龙村的公益事业的发展,在云龙村投资购买土地,兴建现代学校“云龙学校”。使得以后所有云龙村一代代孩童,进入学校课堂学习现代知识。至今大多数云龙村人都是通过云龙学校的教育,才走向社会,走向自己的成功之路。因此云龙村人民念念不忘曾经给云龙村带来希望的张延钟老人。深深的怀念着张延钟老人。 经过七十多年的和平发展,云龙村现在已经是旧貌换新颜,但“云龙学校”还依旧被云龙的人们热爱着,使用着。成为云龙村的文物保护古迹,也成为了云龙村人民心中的一个历史丰碑。 最近几年,云龙村张氏家族将重新修编张氏族谱,期望着张延钟老人的后人,能将老人的生平事迹,再说给云龙村人民听听,并编入族谱。 来自远方故乡人民的呼唤!
如果您是张延钟老人的后人,或者您有他们的信息,请联系 650-823-2080.
谁点了赞
|
|
闯荡大上海 历练造船业 ——张延钟和他的恒昌祥钟记机器造船厂 机器船舶工业是上海最早形成的工业门类,也是近代上海洋商长期垄断的行业。开埠初期,随着进口贸易和航运事业的发展,来沪的洋商船舶越来越多,船舶的修造业务,就成为迫切繁重丶稳获厚利的行业。这是当时上海洋商工业中经营最顺利丶基础最稳固的一个行业。于是早期来到上海的洋商,就纷纷抢滩投资,并迅速发展。19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始形成为全国对外贸易中心,进出口船只从40年代的几十艘丶一二百艘,迅速增加到数百艘丶上千艘,洋商船舶修造业也随之得到新的发展。洋商机器船舶工业的发展,带动了上海民族机器船舶工业的产生。官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和私人资本发昌机器厂的创办便是突出的代表。 据“上海档案馆”收藏的1947年1月“恒昌祥钟记机器造船厂调查报告”该厂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创设,其厂长张延钟是今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人。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王朝惶恐之中,早年涉足上海滩,头脑灵活,苦出身的云龙碶人张延钟,觉察洋商机器船舶业的发展趋势,在上海独资创设了恒昌样钟记机器造船厂。该厂模仿外国造船业的做法,招揽工程师等技术人员,通过设计丶制图丶配料丶精制等工序,按部就班步步深入,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主要生产起锚车丶起货车丶柴油机丶引擎机器,并承接各种修理工程。 张延钟,童年时即赴上海某机械厂当学徒。在上海这个宁波帮人多势众的有利条件支撑下,茁壮成长。他天资聪慧,思想敏捷,勤奋耐劳,在满师时手艺高超,并以一副虔诚的笑脸,几句诚意的话语,为同辈望尘莫及。守规矩,知分寸是张延钟为人的处道原则,分寸之重,贵在精准。不久,经人介绍到英商祥生机械造船厂当钳工。钳工,是切削加工丶机械装配和修理作业中的手工作业,主要有錾削丶锉削丶锯切丶划线丶攻丝和研磨丶弯曲丶铆接等。干这一行的,必须心灵手巧,富于想像。在洋人统治的艰苦工作条件下,张氏磨砺心智,锤炼本领,增长才干,对钳工手艺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刻苦钻研技术的同时,珍惜碎片时间,天天读书,日日求新,自学文化和英语,准确达意,清晰无误,求知之欲,废寝忘食,技艺进展之速令人惊叹。当时他不但能书写流畅通顺的中文,记录日常工程事务,以及技术奥秘,与洋人相处的耳濡目染下,同时能讲些“洋泾浜”英语。因此,在祥生厂工作不到几年,通过历练,累积才干,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受到英国主管人员的特别青睐。按当时英国船厂建制,各车间头目均由英人担任,主管人员通过车间头目指挥工人工作。因张延钟能力强,技艺精,并通英语,主管人员往往不需要经过车间头目这一环节,直接交给张氏办理,这样一来,就引起英人众头目的妒忌和排挤倾轧。 在洋人治厂的不平等环境下,点头哈腰,循环往复,张氏深受其气,认识到自己本事再大也无中国人的自由和前途。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清皇朝惶恐胆怯之中,他主动辞去祥生厂职务,为发展我国自己的民族造船工业,立志开设一家造船厂。于是将其多年积蓄,凑凑拼拼,集资白银六千两,在上海百老汇大厦旁百老汇路(今大名路)创设了恒昌祥机器造船厂,雇佣了一些工人,从专门修造内河轮船起步。民国五年(1916)为扩大经营地盘,将木工冷作及制造工场一部分迁至浦东陆家嘴新厂开工,百老汇路原址改为事务所。陆家嘴与百老汇隔江相望,是船舶进出的主要通道,后来日方开设过“日清造船所”,其规模仅此于江南造船厂。日寇侵沪“八一三”战争爆发,江南造船厂等华商船厂悉数被日军占领,日军大量掠夺华资船厂,用来专修大枪丶装甲车等武器。这一时期,日军占领的华商船厂都供军用,进出上海港的大量商船维修业务落入英联船厂手中。张延钟不愿在陆家嘴的夹缝中喘息,瞻前顾后之中,浦东厂的机械设备迁到安和寺路临时厂房继续开工。太平洋战争发生以后,时局进一步动荡不安,英联船厂为日军占领,改名“三菱株式会江南造船厂杨树浦工场”。由于张氏自己精于修造技术,工艺质量从不马虎,工作兢兢业业,在客户中信誉日增,业务不断发展,资金积累后再大胆扩厂和更新设备,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顾主不断增加,后来厂房从浦西发展到浦东,社会信誉卓著。民国三十一年(1942)购入市中心地段的成都路117弄144号基地,自建厂屋,而浦东厂屋一纸无偿被敌占用。嗣后敌伪变本加厉,凭借武力,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中沦陷区实行物资统制,机械设备及物资被统制,钢铁首当其冲,日寇倾轧民族工业,该厂业务透不过气来,已到了奄奄一息的窘境。据称抗战前自有3000吨汉文轮一艘,抗战后被敌征用,终未查获。1945年8月,抗战胜利消息传来,民情振奋,投降日军被迫归还华商船厂,恢复原名,国人自主经营。义愤填膺,跃跃欲试的恒昌祥厂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复工。那时上海船舶业一片兴盛,盈利可观。向来具超前目光,沉着坚毅的张延钟雄心勃勃重起炉灶,捷足先登,日以继夜抓紧复工,令同行措手不着,刮目相看。复工以后,该厂又向交通部办理登记注册,欣喜地领到造船厂第一号执照,这样一来,得到政府认可,受到一定保护。张延钟又比别人早走一步。为了接待客户方便,在静安区的黄陂北路石门一路旁边的大沽路396号,设立公司门市部。 有一次宁绍轮公司,为了加强与其他轮船公司竞争,接受英商瑞荣造船厂建造新轮“新宁绍”号一艘,主机由英国进口。该公司添置新轮以后,大肆宣传和刊登广告,招徕生意,定期开住宁波。谁知一次处女航,船将离开码头时,主机突然滚烫,发生故障,不能启航。当时旅客已满载船上,船公司董事会及经理焦急万分,英商船厂急难之中却冷若旁观,置之不理,其他工厂闻之也束手无策。紧急关头恒器祥机器厂张延钟挺身而出,率领工人老师傅们,连夜周密检修,确定这是由于主机轴承油槽开启不当造成的故障。说干就干,奋战一夜,当即修好,使该轮次日按时开航。好人有好报,礼敬有德者。“新宁绍”号是上海人极为瞩目的沿海客货轮,这次修理成功,大大提高了恒昌祥厂的声誉,从此以后上海各轮船公司丶招商局丶江海关等都来常年委托,甚至外商经营的轮船公司亦接踵而来,大家乐此不疲,恒昌样机器造船厂业务蒸蒸日上,应接不暇,日益发展。 禳灾赐福,感恩施惠。1918年11月11日,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火熄灭,德国战败,赔偿物资清单中,有破旧海轮一批。张氏凭二十年办厂经营积累及大战中钢铁猛涨所获得的利润,乘虚而入,陆续购进该项赔偿海轮五艘,经过修复,更名为“恒昌”“恒安”“云龙”“民华”“大众”(其中一艘名为云龙,寄托了张延钟的故乡情结),修复好后领到了交通部及港务局营业执照,张氏理直气壮独资经营海运轮船公司,为他的产业扩张旗开得胜。公司五艘船只的高级船员和普通船员,从船长丶大副丶轮机长到铜匠丶加油工等,均从厂内挑选,择优录取。张氏这一举措实在高明,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并对恒昌祥前途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航运公司的建立,使工厂和公司在经济上起到相互平衡和调剂作用,从而巩固和发展了职工队伍与技术力量。1930年,恒昌祥在浦东陆家嘴大力扩充,厂内除进一步购置大批机床设备外,并装置了蒸气锅炉和蒸气发动机,自行解决机床动力。当时分工周密,劳动组织齐全,厂房蔚然可观,技术上为上海创制了第一艘绞吸式挖泥船。这种挖泥船,主要作用于江河的清淤工程和航道的疏浚,有8寸丶10寸丶12寸之别,恒昌祥机器造船厂在上海已崭露头角,初具规模,张氏事业如日中天。他雄心物勃,高瞻远瞩,为了适应自已厂将来业务扩展需要,不惜财力,厂内晚间开办补习学校,请专职教师上课辅导,提高职工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除此之外,由厂部出资,在虹口宁波帮创办的澄衷中学挑选三位优学生,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深造,以期培养厂内造船专家(三人为李元成,后为中国游轮公司总经理,张令法,后为招商局轮机总长,王桂生,后为海运学院教授)当时,该厂工务主任:张云,上海人,37岁,建隆工程公司公务主任。厂务主任:潘金生,上海人,55岁,兴中实业工程公司工务主任。会计主任:张锡棠,鄞县人,56岁,耀元钱庄经理。 以上这些人员分工明确,责权利挂钩,他们一个个左手算盘右手笔,具有过硬的业务本领,他们的头衔又令人羡慕,但是,细想都是兼职聘用的专业技术人员。旧时,沪甬两地的人对从事机械制造丶机器修理等行业拥有一技之长的工人俗称“外国铜匠”,“十里洋场,外国铜匠”是一种令人名利双收,向往追求的职业。在“外国铜匠”队伍中,宁波人或祖籍宁波的人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当然,这些都是隶属工程技术的范畴,不是科室人员。 这里必须介绍一下厂部负责人丶总经理李允成(1903 —1953)奉化人。幼年家境清贫,勤奋好学,以优异成绩读于上海澄衷中学,后进上海恒昌祥机器造船厂工作,得老板资助,去英国格拉斯哥留学8年,获硕士学位,加入英国造船工程师学会和伦敦航海学会,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回国后,任恒昌祥造船厂工程师丶吴淞商船专科学校轮机系主任,还任教于交通大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创办国工业炼气股份有限公司。他以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毕业的学历,成为中国机械造船厂经理丶华新电焊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1933年12月,他采用德国造30立方米/时制氧机,国产氧气闻世。是我国民族资本中创建最早丶规模最大的炼制氧气和乙炔的工厂。 经理:张翊法,雷士德工学院毕业。雷氏德工学院,1934年开学,1944年停办,这是上海的一所土木工程类私立大学,以英国旅沪建筑师丶地产商丶慈善家亨利·雷士德的名字命名。张翊法鄞县人,时年33岁。 副经理:周维畅,宁波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鄞县人,44岁。厂长:潘霭金,该厂出身。 以上这五位可谓是厂方的精英和智囊团,而且以达成共识的宁波同乡为主,彼此知根知底,他乡用故知,一拍即合。这里,我们应该肯定张延钟可敬可佩的故乡情结和可贵的用人之道。 人才是企业兴盛之基,发展之本。张延钟与张翊法重视人才的培育扶持。据统计,1946年10月,该厂有职员10人,工人二三百人,学徒30人,其中技工35人。如果从二三百工人中拥有35人看来,这比例在民国时期的企业中也是领先的。可以看出张延钟引才引智,用人留人的高招,为可培养之人,提供自我展示,健康成长的环境。 据称,从清末到民国年间,张延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一展自己爱国敬业的抱负,他始终认为,自己抱定目标,认定的路再苦再难一定要坚持走下去。初创时资本为银元二千两,抗战胜利前为伪中储券八百万元,抗战胜利后增资为法币三千万元,可谓一路飙升。创办人张延钟逝世后,由张翊法接手,他慧眼识真,感恩奋进,仍为独资经营。 该厂的设备,1丶厂房:在市区成都路117弄144号,占地一亩,上建钢筋砖瓦水泥二层汽楼式厂房一座,计110米x96米,除办事室上下层各占二间外,其余均为工场及材料间,该建筑系自建自用。浦东厂在陆家嘴,占地六亩余,向招商局租用,每月租金四十万元,有砖木厂房25间,内3间为办事室,其他均为工房,设木工冷作丶油漆车船等部。另有船坞一座,滑道一条。 2丶机器:如此拥有车钳铇铣镗一整套金属加工设备,又有擅长工业产品设计绘图开模具的技术骨干丶后续处理的钳工,张延钟可谓得心应手。另外,该厂拥有32米大车床一台,22米及17米长车床各一台,横臂钻床一台,中钻床三台,小钻床二台,龙门刨床一台,小刨车四台,马达车床六台,铡床丶剪车各一部,机械动力马达四部,林林总总,匹配齐全。要知道这些在当时堪称领先同业的设备,当属国内一流。也折射了厂方不惜重金购置的初心。 历史只会眷顾 坚定者丶奋进者丶搏击者。从业务而言,抗战之前,在英商沪上的机器船舶业新的发展的夹缝之中,该厂以造船作为主要业务,而船舶修理为次要业务,航运为附属业务。据工作记录簿载,曾为江海关制造黄埔江上巡逻艇五艘和浚浦局江河道挖泥船海蛟号一艘丶载客运货的小火轮20余艘,还有许多小型铁木驳船。曾代建江西九江宁绍码头一座。并自置3000吨汉文轮一艘,经常行驶津沪线上。抗战胜利后,国内一些轮船商大都向国外定购船只,委托国内制造者极少,故该厂审时度势改为修理业务为主,制造起锚机等附属机件为副,运输业务只因被日伪征用的船只久未査获,未曾恢复。复业以来的打拼,张延钟一班人齐心协力把厂部业务引向黄金时代。他们调整生产策略游刃有余地,曾为浚浦局制造450吨拖船一只,代招商局修理“江亚丶执信丶安华丶汉民丶国富丶蔡锷丶永洛丶国昌丶黄兴丶海川”诸轮,及7丶8丶9号浮码头,代台安公司修理台北及台安轮,代民生公司修理“民武丶民宪丶民本丶民来丶民和丶民彝及生存”诸轮,代市轮渡修理“北京丶东目丶威赛丶浙江”诸轮,代浚浦局修理八号挖泥船及中兴公司之永兴轮等,此外尚制成起锚车二部,起货车一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度销货总额日见起色,节节攀升,所需原材料如钢铁丶五金,均购置上海市区的“余兴”及镇源翻砂厂丶于篆昌丶戴振昌丶陈大昌打铁厂丶久源丶锦锠兴五金号及元鉴丶鸿兴丶仁泰等铁号,三十五年度共计进货五九八.一八零.五一三.五零元。 云龙碶张氏从宋代自山东迁徙定居以来,尊祖敬宗,崇文重教,代有显者。张延钟对云龙祖籍和宁波同乡的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张氏修造船舶起家,时运相济,财力日益雄厚,除经营沿海航运事业外,已跻身于上海财界,向四明银行丶中国煤气公司丶汉口既济水电公司及房地产等进行投资理财。同时,以浓浓的桑梓之情对曾经生他养他的祖籍的公益福利事业和宁波的发展,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张氏为人胸怀开阔,是非分明,他在云龙捐资兴造公益事业,而私人不置田地,造福留给后代,开明之处,令人可敬。 以捐资云龙公益事业为例,梳理起来有: (1)兴修水利。上河至下江兴建排灌站,起排涝抗旱作用。 (2)修桥铺路造凉亭。在云龙北面建胡墅桥和凉亭以及两岸铺石板路,当时花白银五千两。 (3)置地十余亩,花白银四万两,兴造云龙小学,并拨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二万股股息红利作为云龙小学每年日常开支,使祖籍子弟能免费上学。 (4)资助其弟张延乐在北岸建屋七间二弄,开设云龙织步厂,发展农村手工业使乡亲就业。 在莫枝兴建医院。 对宁波发展的贡献: (1)张氏用旧海船轮机,并投资二十万元,建立宁波永耀电力公司,使宁波有了电力供应。 (2)以张氏为首,与当时上海界余履登丶孙梅堂(亨得利钟表资方)虞洽卿等创办宁绍轮船公司,便利宁波同乡往返上海的客运和货运。当时有“老宁绍”,“新宁绍”,“永兴”轮三艘。 投资创办宁波冷藏公司。 张延龄为宁绍轮船公司中“宁绍轮”的买办,在云龙造桥的资 金,一部分是族人捐献而来的。据张亦法回忆,张延龄每逢过年必到张延钟家拜年,他热情好客,喜欢结交朋友,济贫助困,为人四海。 云龙镇上的虹桥,是独眼拱型钢筋混泥凝土桥梁,建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原桥倒塌,当时拟重建石桥,后考虑到外塘河上船只过往频繁,恐怕再次撞击,于是建钢筋混凝土工程。动工时,拦河筑坝,木架支撑,包壳现浇,这种施工技艺,当时为最领先的建筑。施工阶段所有过往船只一律绕道,一月有余。 云龙学校建成开学,当时校董会秉承校主张延钟意愿,请人作词谱曲,设定校歌,历届学生教唱不绝,校园歌声嘹亮,历年不辍,直至解放。其校歌歌词如下: 水间远,荻江增,隔岸众山近。云起龙腾,吾校好风景。歌声诵声聚讲声,师友乐同情。且读且耕且工作,劳动神圣! 如今值得欣喜的是这所饱经风霜的学校,校舍丶教室丶礼堂丶寝室丶厨房等设施仍在原址上按旧貌分布。置身其问,能不使人感慨万千! (根据上海档案馆档案丶《上海洋商史》丶《云龙镇志》改编) 陈万丰 2018年8月1日
最后进行编辑的是 shimin on 2018/08/13, 3:56 pm, 总计第 1 次编辑
|
点评这篇文章